- +1
“大数据杀熟”新套路怎么破
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背后,也让个人隐私成为一种奢侈品。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无时无刻被各种算法计算,你的购物偏好、经常翻阅的视频类别甚至常去的地点,都成为了商家完善“算法”的数据。如今的“大数据杀熟”已从1.0版的“熟客卖高价”,演变到2.0版的“千人千面”“千人千价”。
【套路一】新用户享优惠,老用户遭提价
“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平台依靠数据优势和信息不对称对用户实施价格歧视的现象,这也并非新鲜事。2020年12月,微博网友“漂移神父”发文称,在花费15元开通外卖平台会员并获得5个5元的无门槛红包后,常点的驴肉火烧店配送费从2元涨至6元。几天后,“漂移神父”分别使用一个会员账号与一个非会员账号进行测试,在时间、送餐地点、选取菜品内容均一致的情况下,会员账号的配送费均比非会员账号高出约一倍。
【套路二】聪明的“精准推荐”,宰你没商量
“用户所在区域、性别、使用的设备型号,浏览商品的类别、价格、停留时间等各种消费行为,都被一套特定的算法所标记。当消费者浏览某一类商品花费较长时间,会产生一定的价格敏感性,那么平台在推荐‘猜你喜欢’时就倾向于推荐相似度、性价比都较高的产品。”某电商平台负责人何先生坦言,平台基于用户购物习惯差异调教系统量身定制出“千人千面”的浏览界面,也是“大数据杀熟”的一部分。
“‘大数据杀熟’相对集中在网购、网约车、网络视频和在线票务等领域。尽管‘价格歧视’现象在传统领域依然存在,但‘大数据杀熟’的实施方式非常隐蔽。用户借助电脑或移动端只能看到平台展示给自己的价格,无法像线下‘明码标价’式看到对所有用户公布的价格。”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黄道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教你四招“反杀熟”】
面对不公平的“大数据杀熟”,人们是不是就得听之任之、束手无策了呢?专家认为,并非无解。
互联网专家张雪松认为,用户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比如,在选择品牌商家进行消费时,对商家进行市场口碑的背景调查。对“大数据杀熟”的概念要有所警觉,一旦知道某平台存在“杀熟”现象,就减少使用频次。
再如,多关注公开性价格信息,如有的商品属于非公开、非固定价格类的,就需要警惕“杀熟”风险。
另外,也可以通过以不登录的状态,或者不同的浏览器、不同的手机终端,到某个网站搜索某个特定的商品,记下报价,并进行比价,时刻做到“货比三家”。
同时,如果发现“杀熟”情况,消费者可以联合维权。互联网时代发达的社交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消费者共享信息,联合发声便于消费者达成维权目的。
对此,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消费者可以留意同一经营者提供产品的价格变化以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价格是否相同。如果发现价格明显异常,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情况,如发现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及时留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新规】·不得利用算法设置不合理交易价格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这部专门法律充分回应社会关切,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针对过度收集信息、大数据杀熟,《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原标题:《“大数据杀熟”新套路怎么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