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遵义医学院的台籍教授 - 鱼水欢网络大连/遵义医学院的台籍教授

鹏哥

<p>-大连医学院和遵义医学院的台湾籍教授简仁南、陈文、李辰、周辉、邱宝云、邱琼云和职员林奇璧的传奇故事。</p><p><br></p><p>搜集整理:张问鹏</p><p>微信及手机号:18665373983</p><p><br></p><p><br></p><p>简仁南教授毕业于台湾医学专科学校,1923年流亡到大连,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总医院任外科中国人病房主任。1925年考入东京医学专科学校,获医学学士学位。大连解放初期,简仁南将自办的2所医院献给国家。先后在大连临时医学专科学校、关东医学院任教。辽沈战役中,参加辽南军区大连第三批手术队,并担任队长,抢救伤员,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参加了大连后方医院的抢救治疗工作。1957年,简仁南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 中被打成 “特务”,被迫害致死。</p><p><br></p><p>解放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许强影响下,台湾大学医学院眼科副教授兼主任邱林渊改名李辰,与皮肤泌尿科讲师吴万耀改名周辉、妇产科副教授王经授改名陈文。3人在1948年12月离开台湾,经香港在1949年到达解放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大连医学院做教授。</p><p>接任的眼科主任胡鑫麟和第三内科主任许强、皮肤泌尿科胡宝珍、耳鼻咽喉科苏友鹏等没有离开的台大医师1950年被捕,台大医学院院长杜聪明和台大校长傅斯年多方营救无效,许强和郭琇琮等医师被处决,胡鑫麟、胡宝珍、苏友鹏等医师被关在绿岛10多年。</p><p><br></p><p>邱宝云,193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医科专门学校(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耳鼻喉专业。抗战胜利后,被日帝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光复了,邱宝云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乡台湾,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让她再次失望,加之父亲过世,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悲和痛苦。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期间,邱宝云结识了苏振平、蔡永生等进步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她决心离开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她写信给在英国剑桥的二姐邱琼云,邀她一同回大陆发展。1949年9月18日,姐妹两人从香港入境,当时她们面临着窘困的经济压力,姐妹俩把李约瑟夫人送的一条珍贵的项链卖了,坐船由香港经天津到大连医学院。俩姐妹终生未嫁,把一切都献给了共和国医疗卫生及高等教育事业。</p><p><br></p><p>这些来自台湾的优秀医学专家,为了建设新中国,漂洋过海、历尽千辛、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工作,1969年大连医学院因国家发展战略转移、三线军工建设的需要,整体南迁贵州,更名为遵义医学院,陈文、李辰、周辉、邱宝云和邱琼云等五位台籍医学专家又随迁到遵义医学院工作。</p><p><br></p><p>为国家的医疗卫生及高等教育事业,他们背井离乡、舍弃了小家、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祖国和人民不能忘记他们。</p> <p>台盟大连医学院小组</p><p>摘自《大连医学院院志》</p><p><br></p><p>大连医学院台湾籍教授简仁南于1950年4月2日参加台盟并被选为台盟旅大特别支部主任委员。随后, 台籍副教授陈文、李辰、周辉, 讲师邱宝云和职员林奇璧相继参加台盟,1955年5月成立了台盟大连医学院小组, 有盟员6人, 陈文为小组长。</p><p><br></p><p>抗美援朝期间, 简仁南积极参加大连后方医院工作, 并立功受奖。1951年4月简仁南当选为旅大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12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2月当选为辽宁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不幸的是1957年简仁南被错定为“右派分子”, “文革”中又被打成“特务”, 含冤去世。1979年3月才得到平反昭雪。</p><p><br></p><p>1969年, 大部分盟员随学院南迁, 大连医学院台盟小组不复存在。乃后, 盟员李辰当先为全国人大代表, 由遵义医学院调往暨南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周辉病故于遵义。陈文当为全国政协委员, 后出国定居。邱宝云1982年调回辽宁后转到辽宁中医研究院工作。</p><p><br></p><p>1978年, 大连医学院恢复后, 留在大连的台盟盟员林奇璧直接参加台盟大连市支部活, 大连医学院未恢复台盟组织。</p> <p>简仁南教授的故事:</p><p><br></p><p>简仁南,字静村。1893年9月2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清水街一个贫苦的手工艺工人家庭。幼年父母早故,家境贫寒。15岁在一家西药店当杂工,利用夜间补习文化。</p><p>1917年,考入台湾医学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毕业后,在台南市医院、台南安仁堂医院行医。</p><p>1922年4月,因参加抗议日本当局成立“台湾协会”的签名运动受到迫害。</p><p>1923年,简仁南流亡到大连,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总医院任外科医生、中国人病房主任。</p><p>1924年6月,参加“大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任会长,兼平民学校校长,并以该会名义组织医生到市郊为农民治病。</p><p>1925年,赴日本考入东京医学专科学校,获医学学士学位。</p><p>1928年,在大连奥町(今民生街一带)78号创办了仁和医院。</p><p>1938年在寺儿沟贫民集居区设立了分院。他同情贫苦病人,时常免费为码头工人治病。为使一些体弱的人免遭日本人抓劳役,为其开诊断书,其助人济贫思想和行动深受群众赞扬,在工人中享有很高威信。在行医过程中,从事病理学和法医学研究。</p><p>1940年以《动脉硬化症的实验研究》为主要论文,获得满洲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台湾医学杂志》、《日本泌尿科杂志》、《满洲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14篇论文,成为日本外科学会、日本泌尿器学会、满洲医学会和热带病等学会学术团体的成员。   </p><p>1945年大连解放初期,简仁南将自办的2所医院献给国家。同年9月,被选为旅连台湾同乡会副会长,大连市医师公会副会长、市卫生局卫生科科长、卫生局考试委员会委员、大连医学会监察委员。</p><p>1946年12月至1948年8月,先后在大连临时医学专科学校、关东医学院任教。辽沈战役中,参加辽南军区大连第三批手术队,并担任队长,抢救伤员,支援东北解放战争。</p><p>1949年后,任大连医学院解剖学教授。抗美援朝期间,积极参加了大连后方医院的抢救治疗工作。</p><p>1950年4月2日,台盟旅大特别支部成立时,被选为主任委员。   </p><p>1957年,简仁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特务”。</p><p>1969年4月20日被迫害致死,终年72岁。   </p><p>1978年3月14日,简仁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p> <p>台湾大学医学院近照,张问鹏拍摄于2020年元月15日清晨。</p> <h3>陈文教授的故事:</h3><h3><br></h3><h3>陈文教授,原名王绶益,1915年5月30日出生于台湾名门,毕业于台湾帝国大学医学部(现为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49年到香港准备赴美留学。时任大连医学院校长的沈其震此时正为学校的建设,邀请优秀的医疗工作者来连教学、工作。沈其震校长通过郭沫若、夏衍的介绍,接触到陈文教授,与他促膝长谈。陈文教授受到感化,抱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留学,更名改姓,离开妻子儿女,只身一人从香港来到旅大市,到大连大学医学院(即现在的大连医科大学)任职,与熊荣超教授共同创建了大医妇产科,并担任妇产科第一任教研室副主任。因为其"台湾身份",他被大家称为"海外来客"。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政治关系紧张,断绝互通,其妻子和儿女无法赴大陆与之团聚,陈文教授此后便独自在大连工作生活。1969年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身为教研室副主任的他没有推辞,毅然随队前往,在遵义继续开展工作。</h3><h3><br></h3><h3>陈文教授擅长教学,肚子里有学问,也乐于传道。他的教学查房内容丰富,每每参加都能有新的收获。很多老教授在回忆他时都说,如果你问他一个问题,他总会把将这个问题延伸更广,带来更多知识,所以小大夫都愿意向陈文教授请教。</h3><h3><br></h3><h3>那个年代,资源匮乏,技术落后,国内医学发展缓慢,仅能靠外文影印的资料来了解和学习前沿医学理念。精通英日德中四国语言的陈文教授,在南迁遵义时经常到图书馆阅览影印的外文图书,然后向后辈们推荐值得学习的图书。因为总到图书馆看妇产科的专业书籍,书中有很多女性生殖器的插图,又是外文资料,很多人不了解情况,还曾被图书馆管理员误认为是"流氓"。听到科里其他医生的解释,才竖起了大拇指,感叹其专业和勤勉。</h3><h3><br></h3><h3>除了教学上博学多才,陈文教授在临床上也十分出彩。在其他教授做手术还需要学生在旁边念书上的手术步骤时,他已经能熟练掌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能轻松的完成"打隧道"(广泛全子宫切除术中最困难的步骤),而当年能完成这个术式的妇产科医生,在全国也寥寥无几。陈文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羊水细胞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宫颈粘液结晶检查,人流术,甚至能通过检查体细胞染色体来进行性别鉴定。</h3><h3><br></h3><h3>陈文教授性格豪爽,乐观向上,虽然查房时非常严肃,但平日里经常跟科里同事开玩笑。他常说,"你们有三好,我也有三好:吃好、玩好、睡好。"因为特殊身份和复杂原因,在文革时,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陈文教授被冠上反党反社会的帽子,被隔离审查,停止工作,发放到牛棚,扫卫生。但是因其平素低调,平和近人,从不攻击别人,有着良好的人缘,所以即使文革时受到批判,也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h3><h3><br></h3><h3>"陈文教授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周彦文教授这样回忆他。陈教授有一次问周教授,"怎么做西红柿炒鸡蛋,为什么我把西红柿和鸡蛋一起放进锅里,炒不出来你们做的样子?"周教授说,西红柿和鸡蛋要分开放才行。可陈文教授最后还是没能做好这道菜。因为他独自生活,又不会炒菜,后来他便经常吃罐头。</h3><h3><br></h3><h3>当时妇产科教研室拥有一间相当大的实验室,实验室内的仪器以及试剂盒都比较先进,常常受到内科同事的羡慕,这其实也得益于陈文教授。陈文教授在科室鼓励医生们搞科研,制定轮转计划,要求医生按照年资必须到实验室轮转至少1年。由于陈文教授重视科研,科内医生还曾携研究成果参加过国际会议。</h3><h3><br></h3><h3>1978年大连医学院复建,之前内迁的人员逐渐调回大连。由于跟家人常年分居两地,思念备至,他于80年代初,申请赴日探视,与家人团聚,此后便定居日本,在日本继续医学工作,从事老年病方面的研究。在日期间也时刻关心科室的发展以及学子们的成长,经常写信,寄明信片和学习材料,指导科室的发展方向,也曾多次携夫人回国看望科里的同事。晚年陈文教授健康水平下降,2005年元旦出现血性胸水,2005年春天病故于东京,享年90岁。</h3><h3>(作者系妇产科医生毕建蕾)</h3> <h3>上世纪80年代末陈文教授与王士仁院长书信往来</h3> <h3>陈文(左)、李辰(右)</h3> <h3>李辰教授的故事:</h3><h3><br></h3><h3>我的老师李辰教授是我国的眼科泰斗,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的创始人。1916年10月,李辰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嘉义;1940年3月,在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大学毕业后,任该校眼科助教;1945年10月获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一名汉族人成为社会地位极高的医学博士,这在当时的台湾极为罕见;1945年8月至1949年2月,任台湾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讲师、副教授。李辰教授在台湾期间,还给张学良将军看过眼病,作为感谢,张学良将军亲笔题字和馈赠金笔。1949年4月,受共产主义信仰的感召,他毅然投身革命,并经朝鲜辗转至东北。</h3><h3><br></h3><h3>李辰教授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他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而自豪。在1950年代,他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医疗教育事业。当时我国北方眼科人才奇缺,大连医学院的设备比较简陋,科研条件也比较差。李辰不怕困难,很快就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许多困难,深入到了辽宁省的农村、山区、海岛去调查研究,联系我国北方的实际情况,培养人才。他多次带领医疗队到边远农村、渔港、矿山进行眼科的普查和普治,为基层培养眼科医生,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做疑难手术,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根据我国北方农村的实际需要,李辰同志又积极从事沙眼、角膜病等常见病的防治以及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角膜移植等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角膜移植的专家之一。</h3><h3><br></h3><h3>李辰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矢志不渝地以高度责任心履行医生职责,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被任命为大连医学院附属二院副院长,他刻苦钻研医院的管理业务,团结全院职工和广大知识分子,克服困难,共同创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医院已经建成相当的规模,一批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所医院很快成为北方屈指可数的重点医院之一。从1955年至1965年,李辰同志连续十年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和大连医学院先进工作者。</h3><h3><br></h3><h3>李辰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从1954年开始,近20年间他坚持送医到田间,风雨不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治好了多少失明或即将失明的病人。1969年5月至1979年5月,任遵义医学院眼科主任、医学院副院长,他在遵义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他全力以赴地致力于眼科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当地人才。他把角膜移植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和当时最先进的医术带到了这个贫困地区。在休息之余,李辰不顾自己年过半百的年龄和云贵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坚持上山采草药。</h3><h3><br></h3><h3>李辰教授很重视人才培养,并且敢于担责,有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刚毕业的第二年,有一个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李辰教授手把手地教我做手术,眼科大部分是局麻手术,患者是清醒的,这个患者表达出不想让我做手术的意思,李辰教授坚定地对患者说:你放心,郝大夫做这个手术没有问题,出了问题我来承担。就这样,在李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才能迅速成长起来。还有一件小事,在文革期间,军代表指派我上山采草药,那时我正怀孕,孕期反应很厉害,李辰教授此时已不担任主任,他找到军代表说道:"郝大夫怀孕,反应很厉害,让我替她去采草药吧!"这件事足以看出李辰教授对年轻医生的爱护,处处替人考虑。</h3><h3><br></h3><h3>李辰教授1949年从台湾来到大连,一直工作到1969年,大医南迁至遵义,他的内心早把大连当成第二故乡。1979年,广州暨南大学成立,中组部任命李辰同志为暨南大学副校长,同时任暨南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每次来大连参加学术活动时,不管主办方安排多么高档的酒店,李辰教授坚持住在学校的专家楼宾馆,也不声张,只召集三五个自己以前的同事和学生相聚,充分体现了李教授生活简朴,严于律己的高贵品质。</h3><h3><br></h3><h3>在和李辰教授共事的15年里,他一直是我精神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诠释着大师的风范,他的人格魅力和仁心仁术对我以后的主任经历和带学生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h3><h3><br></h3><h3>(原眼科主任郝凤荣口述 </h3><h3>眼科医生杨前整理)</h3> <p>李辰教授在暨南大学的故事:</p><p><br></p><p>悼念眼科泰斗李辰教授 : 一生交给眼科 九旬仍带博士</p><p>作者: 霓裳拂月色楼主</p><p>2011-12-09 </p><p><br></p><p>“他70岁的时候,还常常走进地下室观察猴子的眼睛,80岁的时候,还带着学生背单词,年届90岁高龄,试验室、课题、培养研究生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这些朴实又让人肃然起敬的话语,描述的是弟子眼中的恩师被誉为我国眼科学泰斗的暨南大学知名教授李辰。</p><p><br></p><p>前天凌晨3时许,就当人们还在酣睡之际,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溘然长逝,享年96岁。</p><p><br></p><p> 传奇一生海峡归来的“眼科大医”</p><p><br></p><p> 1916年,李辰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嘉义,1945年台湾光复,他获得了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一名汉族人成为社会地位极高的医学博士,这在当时的台湾极为罕见;1949年4月,他毅然投身革命,并经朝鲜辗转东北;解放后他参加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醉心于祖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并在文革中扎根遵义十年;63岁时,赶上改革开放春潮初涌,他又南下“创业”,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医学院眼科主任。</p><p><br></p><p> 李辰还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台盟广东省委名誉主委。</p><p><br></p><p> 李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眼科大医”。自1949年从海峡彼岸归来后,他就把根深深扎在祖国。他是我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专家之一,异种角膜移植方面在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p><p><br></p><p> 创业点滴暨大医学院眼科带头人</p><p><br></p><p> 1979年,暨南大学复办,设置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李辰欣然从遵义医学院南下,全心全意扑在临床、科研和教学上。</p><p><br></p><p> 初来暨大时,医学院眼科是一片空白,房无一间,器械无一件。但李辰硬是顶住困难,艰苦创业,在短时间里建立了颇具规模的眼科病房、门诊部、实验室,使得医学院眼科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p><p><br></p><p> 在早期创业同事的回忆里,李辰不仅医术精湛,医德更堪称典范。有一次科里一位当班的副教授病倒了,李辰主动去门诊顶班,其实他当时也在发烧,但硬是坚持把病人看完才下班。</p><p><br></p><p> 在暨大任教,李辰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非常严谨负责。每上一节课,他总是认真备课,查找大量国内外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成详细的备课教材。</p><p><br></p><p> 在实验课到了关键时刻,李辰和学生一起几乎每天都蹲在实验室、动物房里,甚至长时间地坐在地上观察猴、猫、狗的术眼微细结构。</p><p><br></p><p>晚年岁月近90岁才办离休手续</p><p><br></p><p> 昨日,暨南大学校方发布的讣告上这样评价李辰教授:六十年如一日,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学风正派,重视教书育人,医术精益求精、医德高尚。</p><p><br></p><p> 这确实是他一生的注脚:直到2005年12月,他才办了离休手续,即使离休后,他还带着博士生,从事眼科研究。</p><p><br></p><p> 作为台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台盟广东省委会名誉主委,李辰始终关注着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1998年,八旬高龄的他曾率大陆台胞医学交流团赴台,在台北、台南、高雄等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p><p><br></p><p> 2006年暨大百年校庆时,老人殷殷期望暨大能成为联结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纽带,更衷心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他深情地说:“这是我的夙愿。”</p><p><br></p><p> 当时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暨大向海内外校友发起的贺百年校庆树木认捐活动,每人认捐母校的一棵大树,为校园添绿。事后,在长长的捐赠名单中,人们意外发现一笔特别捐赠:91岁高龄的李辰和另两位老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黄德鸿、赵元浩合资认捐了一棵树。三人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又是同龄,感情很要好。正值百年校庆之际,他们就借捐树表达对暨大的深厚感情。</p><p><br></p><p> 如今,暨南园内,当时捐赠的树木已亭亭如盖,而捐赠者赵元浩和李辰已先后辞世。</p><p><br></p><p> 逝者:李辰</p><p><br></p><p> 从事医学眼科专业教学、医疗、科研工作6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角膜病与眼免疫学,是我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术的专家之一。(南方日报)</p> <h3></h3><h3>李辰(二排中)2003年与同事及学生在大医专家楼合影<br></h3> <h3>邱宝云、邱琼云姐妹/教授的故事:</h3><h3><br></h3><h3>全国台联常务理事,辽宁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原副会长、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教授邱宝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6日14时07分在沈阳逝世,享年105岁。<br></h3><h3>  11月18日上午,邱宝云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王松,省台联会长张百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党委书记张燚,以及省委统战部、台盟辽宁省委、省台联、台盟沈阳市委、市台联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部分在沈台胞参加遗体告别仪式。</h3><h3>  邱宝云,1913年3月1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青少年时代受"爱国进步思想"影响,心中立志报国。1931年在台南州立第一女高毕业后到日本留学。1933年,考入日本东京女子医科专门学校(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耳鼻喉专业学习,1938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一生的从医道路。</h3><h3>  1945年台湾光复后,邱宝云回到台湾,但当时台湾的腐败让她失望和彷徨,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和痛苦。1947年,在多名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写信给在英国剑桥读书的二姐邱琼云,邀她一同回祖国大陆。1949年9月,姐妹俩经香港辗转来到到辽宁大连。先后在大连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工作,1982年调入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现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担任主任医师、教授。</h3><h3>  邱宝云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省人大常委、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妇联常委、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h3><h3>  邱宝云在跨越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她多次撰稿并协助有关部门对台开展宣传工作,为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工作,并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一生乐观开朗,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专长体育。1952年获得全国乒乓球赛第三名,1975年及1979年,60多岁的邱宝云还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全运会,并担任台湾省籍代表队乒乓球教练。邱宝云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敢于坚持原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h3><h3>  邱宝云1992年离休时已年近80岁,但她仍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她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她在日常生活中为人谦和、做事公道、乐于助人,她平时生活节俭朴素,但在国家需要之时,她总是慷慨解囊,曾多次捐款。她在工作中从不推辞、乐观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平生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h3><h3>  邱宝云一生未婚,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她的功绩也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在她颐养天年的三十多年里,台盟辽宁省委、省台联、台盟沈阳市委、市台联每年都登门看望、亲切慰问。在这三十多年里,她得到了真挚的朋友、学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春林教授、范世秀教授夫妇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她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也得到了医院历届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关爱,在每年春节和她的生日,都得到了医院领导班子和离退休工作处的看望、慰问。在她生病常年住院的五六年里,她得到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科江红主任和全体医护人员如同亲人般的治疗、照顾。邱宝云在大陆生活、在医院工作、在安享晚年期间感受了众多亲人般的关怀。</h3><h3>  青山无语、松柏肃穆,沈水呜咽、天地同泣。邱宝云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那种不懈追求、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我们将永远传颂。(文/辽宁省台联)</h3><h3><br></h3><h3>《七旬教授夫妻服侍百岁恩师三十载》<br></h3><h3>辽宁日报 08-06 07:14</h3><h3>邱宝云教授是一位台胞。 1913年出生于台湾,1948年回到大陆,先后在大连、遵义、沈阳工作,1992年离休。独居的邱宝云老人一直由辽宁中医研究院(辽宁中医附属第二医院)退休的王春林、范世秀夫妇照顾,他们把恩师当作自己的亲人赡养和敬重,30多年如一日。</h3><h3>30年了,对于躺在床上的邱宝云教授来说,感慨最深的是自己在度过100岁生日时依然有一个温暖的家。尽管老人在国内没有亲人,但她的两个学生却像对待家人一样,没日没夜地服侍着她。</h3><h3>老人很幸福,亦很温暖。在她的心里,她的两个学生辽宁中医研究院教授王春林、范世秀夫妇就是她的一双儿女。</h3><h3>7月25日中午,在老人的家里,记者见到了邱老,尽管老人现在不能说话,但记者在她的眼神中分明看到了她对自己学生的钟爱。</h3><h3>台胞邱宝云教授是一位孤老,今年100岁。王春林和范世秀夫妇今年同为77岁。他们夫妇与邱老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们真的就变成了"一家人"。</h3><h3>上个世纪50年代,王春林、范世秀夫妇在大连医学院工作,那时他们还是年轻人,当时的邱宝云教授是范世秀的老师,两人同在大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工作,老师待她就像自己的孩子,手把手地教,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医疗技术上的。老师对日语很精通,每天都教范世秀练口语。从那时起,老师和这对学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h3><h3>后来,他们从大连来到遵义,在贵州医学院工作,一干就是10年。在那段光阴里,老师和这对学生夫妻的感情日渐深厚。</h3><h3>老人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她把王春林、范世秀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孩子,而学生也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家人。</h3><h3>1982年,根据工作需要,他们被调回辽宁,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大连,二是回沈阳,老人很坚决地说:"我和我的学生一道回沈阳! "</h3><h3>王春林夫妇回到辽宁中医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后,为了便于照顾邱老,夫妇俩主动要求医院分房子时与老师住对门,并承担起照顾邱老的担子。从此,两人不分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让老人尽情享受儿女般的关爱与温暖,这一照顾就是三十载!</h3><h3>省台办曾想安排邱老住条件好一些的养老院,邱老拒绝了。院里也打算安排青年职工照顾邱老,邱老也婉言谢绝了,老人舍不得离开王春林夫妇。为照顾老人,王春林夫妇克服了诸多困难,放弃了一切旅游机会、业余爱好,甚至从未去过外地两个儿子的家。</h3><h3>王春林回忆说:"最艰难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岳父岳母年事已高,也接到了家里,我们夫妻俩要同时服侍三位老人。 "</h3><h3>范世秀说,父亲临终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老师服侍好,那是你们的恩师啊! "</h3><h3>送走了岳父岳母,两口子一门心思扑到了照料老人身上。</h3><h3>每天清晨,年过七旬的王春林、范世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邱老家探望老人。每天晚上,他们为老人关好门窗、掖好被子后才离开。一日三餐总是按照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爱好,想方设法地做出可口饭菜。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时,他们在老人床前嘘寒问暖、端水递药。因为担心邱老出现意外,夫妇俩特意在邱老床头安上电铃,邱老一按电铃,他们会立刻赶过来。</h3><h3>范世秀说:"每当听到铃声,心里就哆嗦一下,久而久之,我患上了心脏病。每天晚上老师的铃声一响,我俩都要马上跑过去为老人忙活。 "</h3><h3>老人爱吃海鲜,夫妻俩就变着法儿地给老人改善生活,老人没有牙,他们就把螃蟹、虾等海鲜剥去皮,喂到老人嘴里。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都由范世秀料理,翻身、搓背、按摩、刷牙、洗脸,老人大小便失禁,范世秀就每天换"尿不湿"……人们说,这些事儿,就是亲闺女也做不来啊。</h3><h3>一年前,他们所在的居民楼动迁了,王春林夫妇干脆租了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老人接到家里,专门为老人留了一个房间,这样更方便照顾老人。老人常念叨:"自己是个有福之人啊! "</h3><h3>如今,王春林夫妇已经77岁了,但无论多苦多累,甚至生病,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为邱宝云老人忙碌着。</h3><h3>今年3月1日是邱宝云教授100岁的生日,医院党政领导带着生日蛋糕、鲜花等专程前往老人家里祝寿。院领导关切地询问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身体状况,并代表院领导及全体职工送上温馨的生日祝福,祝福老人健康长寿。</h3><h3>医院党委书记陈焕亮对记者表示,王春林、范世秀两位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一致表示要把他们的美德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医院专门为百岁老人建立了 "绿色通道",只要老人有需求,医务人员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h3> <h3>《讲述: 把自己嫁给了祖国——老台胞邱宝云》</h3><h3>-- 台胞之家 2019-12-16</h3><h3><br></h3><h3>一个经历近百年风霜的老人</h3><h3>岁月却不舍得在她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h3><h3>人生的坎坷与辛酸</h3><h3>都改变不了她的乐观开朗</h3><h3>邱宝云</h3><h3>像一朵美丽的玫瑰</h3><h3>在逆境中顽强地绽放</h3><h3><br></h3><h3> 赴日学医为救国 辗转走向新生活</h3><h3>邱宝云,1913年3月1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那时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台湾,父亲虽然在一家日本商行里工作,但积极参加文化协会,经常作诗写文章从事爱国活动,在家里4个姊妹中排行最小的邱宝云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从小就在心中立志,要让自己的祖国能早日富强。1931年在台南州立第一高女毕业后,邱宝云随即到日本留学,她渴望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最终,她选择了从医来改变中国人的体质。1933年邱宝云考入日本东京女子医科专门学校(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学习耳鼻喉专业,1938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学医救国的道路。</h3><h3>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学校,邱宝云被看成是二等公民,她知道日本不是久留之所,学成后,邱宝云千方百计要辗转回到祖国,她认为这里才是她一展所学之地。抗战胜利后,被日帝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光复了,邱宝云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乡台湾,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让她再次失望,加之父亲过世,她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悲和痛苦。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期间,邱宝云结识了苏振平、蔡永生等进步青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她决心离开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她写信给在英国剑桥的二姐邱琼云,邀她一同回大陆发展。1949年9月18日,姐妹两人从香港入境,当时她们面临着窘困的经济压力,姐妹俩把李约瑟夫人送的一条珍贵的项链卖了,坐船由香港经天津到大连。祖国,终于迎回了她阔别多年的赤诚儿女。</h3><h3><br></h3><h3>苦心耕耘四十载 桃李芬芳遍天下</h3><h3>邱宝云和二姐留在了大连医学院任教,一开始邱宝云就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就是语言关,她要重新学习汉语。她拿出了在日本求学时的拼搏精神,边工作边学习,用最短的时间克服了交流的障碍。1958年第一次知识分子下乡,邱宝云自动申请到困难的地方去,脏活累活抢着干,寒冷的冬天和当地的老乡一起抱粪块,也从不叫苦喊累,很受当地老乡的赞赏,被评为先进队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邱宝云坚持讲课,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h3><h3>邱宝云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又由于她精通日语,先后办了七期日语学习班,根据学员的文化、外语程度不同,因材施教,既照顾全局,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常常备课、录音、批改作业到深夜。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科技日语人才,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中国第一个中医博士,多名留学生和赴美、赴日研修生,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有的学生走上了领导岗位当了院长,有的当了博士、教授等。邱宝云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h3><h3>邱宝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表了不少医学科技论文,其中有国内第一次发表的论文《血液内维生素C含量对扁桃体摘除后出血的影响》刊登于《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上,她还担任了《日汉医学词汇》的副总编,此词汇由日、英、德、拉、汉五种语言编成,得到医学科技界的高度评价。此外她还自编了《一般日语会话》《一般日语基础》两种教材,深受大家的好评。</h3><h3><br></h3><h3> 满怀热情待乡亲 架起两岸友谊桥</h3><h3>作为一名台胞,邱宝云一直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最大的心愿,她怀着亲人一定能团聚,祖国一定能统一的坚定信念,积极做海外、岛内台胞宣传工作,曾先后向福建对台广播站投递了二十余篇稿件,宣传祖国大好形势及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并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h3><h3>1985年8月,邱宝云同中国旅行社共同接待应国务院邀请从台湾前往大陆参观的以陈翠玉为团长的一行二十多名旅美台大护校校友访华团。为了尽快拉近彼此的距离,使访华团了解祖国的真实情况,在去北京接待的途中,邱宝云就事先把访华团团员的名字、身份、职业、年龄对照相片背到深夜二、三点钟,一一记在脑海,当见面时,她不用介绍就亲切地用闽南话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和钦佩,犹如老朋友一见如故。通过促膝交谈,邱宝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祖国大陆几十年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对访华团提出的问题她作了恰如其分的回答:“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存在着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祖国就是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就会受人欺凌的,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被人看得起,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母亲。”二十多天的共同生活温暖了乡亲的心,使她们消除了偏见,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增进了乡亲情谊。</h3><h3>随着对外联络的开展,邱宝云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她接待岛内及海外来沈阳参观旅游、经商、讲学、探亲的台胞五十多批,总数四百余人。曾经受过邱宝云三次接待的在日台胞游成河夫妇激动地说:“以前不知道大陆这么好,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特地把儿子、孙子带来,让我们的二代、三代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邱宝云一直都与朋友们保持密切联系,平均每周都要向海外亲朋发二、三封信,逢年过节还要自己花几百元钱买挂历、贺年卡等寄发给亲友。</h3><h3><br></h3><h3>胁迫诱劝不背叛 期盼亲人相聚时</h3><h3>随着年龄的增加,邱宝云思乡之情日切,她常说做梦都在想念家乡。她的出生地台南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她多么想回去再看看那里的牡丹石狮、石雕像、望楼残迹,去看看郑成功在祠后庭中亲手栽的那棵梅花树,历经三百余年不知仍否枝繁叶茂。</h3><h3>1990年6月,邱宝云接到了台湾三姊为她办理的“大陆同胞旅行证”,她满以为四十一年的离别之苦就要结束了。7月11日,邱宝云兴冲冲地踏上了赴台探亲的旅途,但在香港换取旅行证正本时,台湾当局让她写“自首书”,企图让她在香港报纸上登报声明退出大陆的组织。邱宝云想,她在祖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四十多年,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她,一个人应该讲道德,就算希望忠孝两全,也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她义正辞严地说:“让我放弃信仰不行,让我写‘自首书’是办不到的!”</h3><h3>赴台未成,其亲属只好从台湾赶到香港同她会面。从台北来的侄儿、侄女带给邱宝云一张四十多年前发黄的黑白照片,邱宝云端详着照片,无限感慨,老泪纵横。赴台临行前在大陆搞科研的二姊已八十一岁高龄,让代她为父母扫墓,在台湾的三姊已七十九岁了,都到了古稀之年。邱宝云说:“看来只有等到两岸统一那天才能回到家乡了。</h3><h3><br></h3><h3> 独身生活未孤老 学生卅载尽孝心</h3><h3>邱宝云教授一生未嫁,却有着胜似亲子的一对学生。1980年,邱宝云跟随学生王春林、范世秀夫妇从贵州遵义调到省中医研究院工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便开始了无法割舍的缘分。</h3><h3>为了便于照顾邱宝云,王春林夫妇主动要求住在邱宝云对门,一晃就是三十年。夫妻俩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候老人,给老人做早饭。邱宝云吃不惯北方口味,每日三餐夫妇俩就按照邱宝云的口味做;邱宝云每次吃药,范世秀都要先数好剂量端来水,看着她吃下去才放心,夫妇俩特意在两家的床头安上电铃,邱宝云有事情一按电铃,他们就会立刻赶来。这些年,帮助邱宝云打扫房间、洗衣服、洗澡等家务,都被范世秀“承包”了。每次帮邱宝云洗澡搓背,范世秀都累得满头大汗。</h3><h3>邱宝云在台湾的亲属看望她时几次提出接她回台湾,她说什么也不同意;省中医研究院想安排邱宝云住到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邱宝云也拒绝了;院领导看到王春林夫妇都70多岁了,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打算安排保姆照顾邱宝云,邱宝云同样谢绝了,原因很简单,邱宝云觉得王春林夫妇就是自己的孩子。随着邱宝云年纪的增高,邱老几次病危,都是靠着王春林夫妇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照顾才转危为安,这也使邱老更加信任和依赖夫妇俩。2010年,97岁的邱老病重昏迷住院,醒来时第一个喊的就是王春林夫妇的名字。</h3><h3>70多岁的王春林夫妇俩都是科主任、教授,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几次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夫妇俩都因为放心不下邱宝云而放弃了,因为脱不开身,夫妇俩甚至连儿子家都没有去过,两个儿子都有意见,但还是理解父母的心情,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像亲孙子一样去看望邱奶奶。有些人不理解夫妇俩,王春林总是笑着说:“邱老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亲人一样,哪里有舍弃亲人的道理?”对于邱宝云来说,能遇到这样善良的夫妇,也是她一生的福气。</h3><h3><br></h3><h3>忘我工作 回报祖国</h3><h3>一生乐观开朗的邱宝云,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专长体育,在台湾曾获得过乒乓球冠军,回到大陆曾多次参加国家大型体育比赛,1952年获得全国乒乓球赛第三名,1975年及1979年六十多岁的邱宝云还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全运会,并担任台湾省籍代表队乒乓球教练。</h3><h3>邱宝云平时生活节俭朴素,但在国家需要之时她总是慷慨解囊捐款,修筑长城、辽宁省教师奖励基金会、亚运会、水灾、地震,她都多次捐款。她1977年以后先后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妇联委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体委常委,1983年光荣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第八届政协常委、省台联会副会长、全国台联会理事、台盟中央评议委员,多次参加共商国是会议,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接见。</h3><h3>在有生之年,邱宝云忘我地付出和工作,用一颗拳拳赤心报效了养育她的祖国。2017年11月16日14时07分,邱宝云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105岁。</h3> <p>关于邱琼云教授的故事,在网上仅仅找到这样一段她陪同自己的导师李约瑟访问西北医学院情节:“在西北医学院执教的李佩琳教授回忆:1945年9月14日,英国著名科学家、中英科学馆馆长、后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研究泰斗的李约瑟博士及夫人李大斐博士(Dorothy Needham,1896 1987)由曹天钦先生、邱琼云女士陪同来西北医学院进行参观交流并捐赠图书。因李佩琳教授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留学英国的背景,遂经侯宗濂院长邀请担任李约瑟博士访问期间的接待和翻译,在西北医学院的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p> <p>邱琼云教授在剑桥大学读博期间的导师是英国近代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数次来到中国,先后任英国驻华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28卷册、《化学胚胎学》《中国科学》《科学前哨》及《中国神针:针灸史及基本原理》等。他发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p> <p>1944年4月与10月,即抗战期间,李约瑟先生对在贵州遵义、湄潭县办学的浙江大学开展访问,与时任校长竺可桢等知名学者建立了广泛联系。李约瑟先生对浙大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取得高水平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后世广为流传的李约瑟先生盛赞浙大是“东方剑桥”即与这两次访问具有密切关联。</p> <p>“邱琼云教授在遵事略”</p><p>文章来自《遵义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p><p>张淑莘整理</p><p><br></p><p>邱琼云教授, 一九O九年七月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市, 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 祖父小米商, 父亲邱明山是外贸实业家(十岁到台湾)。</p><p>邱琼云七岁在台南市读小学六年, 后在台北市读淡水女中二年。由于不愿接受奴化教育, 不愿当亡国奴, 她到福建陈嘉庚办的华侨集美学校读女子师范, 后到南京中央大学一一金陵大学学习四年, 学工业化学。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由金陵大学派到卫生署当技佐, 后又到中央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工作。一九四五年,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当时是中英科学合作馆成员)到中国考察。他的夫人李大斐女土(英国肌肉研究会成员、生化专家, 世界五个肌肉专家之)看到了邱琼云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的论文一—《血球碎性研究》, 又在成都看见她们作动物实验, 认为她是个人才, 即把她接到英国剑侨大学学习, 从事生物化学、内分泌学、激素等专业研究。一九四八年, 东北沈阳解放了, 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心号召知识分子回祖国参加建设, 经地下党员陈天生(海员)介绍到新华总社, 由英国的蛋白质专家Kendzew( J Kendzen)在李士光上船的地方( olymontn)送她上船, 到九龙由新华总社介绍回国。</p><p><br></p><p>邱琼云教授回国后, 首先参加筹建大连医学院, 一九五七年后调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四所十五室任四级教授, 一九七二年退休到遵义。到遵义后, 为了实现建设贵州山区的宏愿, 她不顾极“左”思潮的干扰, 废寝忘食, 不计报酬, 积极培养学生, 整理资料并帮助科研工作。</p><p>她的科技成航如下</p><p>①一九四四年以前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血球碎性研究》</p><p>②一九四五年去英国后研究了“在英国的爱迪生病的药物对酶的作用”;</p><p>③一九五七年调到部队后进行了:</p><p>Q02-—氧耗量</p><p>QC02—C02消耗量的研究</p><p>P! oee值一做毒效←的制法</p><p>制ATP的方法</p><p>④一九七二年到遵义后大量培养科技人才, 如自己开办英语学习班三期、日语学习班二期, 每期百余人, 共培训了五百多人。她还带农村的知识青年搞科研,到长征乡给知青讲学,讲科学理论,讲细菌学等,还自己掏钱支持回乡知青买仪器搞920农药科学实验,而今,邱教授虽已作古,但怀念她的人是很多的。</p> <p>邱琼云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过,张中兴同学回忆: 1951年1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就学。我们学习生物化学时无适当的教材,是由王林芳老师(1956年王林芳到协和医学院做研究生,后来一直在协和生化系工作)翻译的俄文教材油印而成,而且是边翻译,边油印,边讲课。讲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文庙街校址进行,由从北京医学院请来的丁延介教授授课,讲基础理论部分。</p><p>第二阶段因为原校址让给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我们迁至秋林公司北面奥连特电影院对面的原邮电大楼里上课,由刚从英国回来的邱琼云教授授课,主要是生化实验。例如,如何用研磨器研磨组织,进行耗氧量测定等等。</p> <p>注:</p><p>1) 关于周辉医生的故事,暂时没搜集到,据说在遵义医学院工作和生活期间病逝,由于两岸还没三通,无亲人送他,走得很凄凉。</p><p>2)关于林奇璧的故事,也暂时没有搜集到,遗憾。</p> <p>《大医校歌》</p><p><br></p><p>你在战斗中诞生</p><p>你在磨砺中成长</p><p>你有渤海洗礼的性格</p><p>千山筑就的脊梁</p><p><br></p><p>团结严谨是你的优秀风范</p><p>求实创新是你永恒的形象</p><p>多少精英励精图治培育中华医学栋梁</p><p>啊,大医,大医</p><p>啊,我的荣光</p><p><br></p><p>愿你如日东升</p><p>永远辉煌</p><p>你超越的是明天</p><p>你不变的是希望</p><p><br></p><p>你是白衣使者的摇篮</p><p>搏击生命的战场</p><p>无影灯下谱写人间爱的心曲</p><p>实验室里奏响攀登者的乐章</p><p><br></p><p>千万桃李竞吐芬芳</p><p>高高擎起明天的理想</p><p>啊,大医,大医。</p><p>啊,我的荣光</p><p><br></p><p>愿你如日东升</p><p>永远辉煌</p><p>永远辉煌!</p><p><br></p><p><br></p><p><br></p><p><br></p><p><br></p><p>大连医科大学近照(来自大医微信公众号)</p> <h3></h3><h3>《大医、遵医颂》<br></h3><h3> --- 张问鹏</h3><h3><br></h3><h3>一九四七炮火中,大医创校在关东</h3><h3>国共人才争夺战,大师冒险聚圣殿</h3><h3>解放战争受洗礼,救死扶伤战功立</h3><h3>抗美援朝经磨砺,保家卫国前线去</h3><h3>一九六九年春天,大医整体往南迁</h3><h3>六千里路北到南,专列海轮齐动员</h3><h3>三线建设举国忙,遵义军工基地强</h3><h3>大医更名为遵医,解决三线之急需</h3><h3>白衣天使进山区,从此山川有遵医</h3><h3>巡回医疗在乡下,贫苦农民有护驾</h3><h3>一九七二那一年,始招工农兵学员</h3><h3>参差不齐是难题,师生心齐创佳绩</h3><h3>一九七六年秋天,四人帮派靠了边</h3><h3>遵医迎来新曙光,教学科研谱新章</h3><h3>一九七八年初春,高考恢复迎新生</h3><h3>十年厚积薄发强,励精图治育栋梁</h3><h3>一九八零年秋天,大医复办渤海边</h3><h3>遵医面临师资难,攻坚克难凤涅槃</h3><h3>二零零二年夏天,珠海校区立金湾</h3><h3>特区山区紧联系,开辟广阔新天地</h3><h3>二零一一年秋天,新浦奠基开新篇</h3><h3>校园规划有前瞻,风景如画诗一般</h3><h3>二零一八年秋季,遵医迎来新跨越</h3><h3>学院变身医科大,加快发展绘新画</h3><h3>您有渤海之宽广,海纳百川心怀敞</h3><h3>您有大山之厚重,医者仁心克病痛</h3><h3>不忘初心记使命,砥砺前行卯足劲</h3><h3>大医遵医我荣光,永续辉煌新篇章</h3><h3><br></h3><h3><br></h3><h3>遵义医科大学新浦校区近照,来自遵医微信公众号。</h3> <h3>国共人才争夺战中的沈其震院长及三弟沈其益教授:</h3><h3><br></h3><h3>沈其益教授,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伦敦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研究院院长等。</h3><h3>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沈其震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参与创建大连大学。大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工科和医科的大学。由老革命家李一氓同志担任校长,屈伯川博士和沈其震博士分别担任工学院和医学院院长(后为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为办好高水平的大学,中央决定从上海、南京邀请一批进步的专家学者到大连来执教。沈其震来到英国占领下的香港,电邀三弟沈其益来香港和他一起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沈其益当时是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教授,留英博士,又是进步科学团体中国自然科学社的负责人,对宁沪一带的科学家比较熟悉。兄弟两人在港见面,沈其震谈了事情的缘由,沈其益当即表示愿意完成这一秘密任务。沈其震交待了任务,特别提出凡是爱国的,有真才实学的,愿意到解放区工作的,统统欢迎。工作安排是,沈其震在香港负责领导组织,沈其益负责联系内地的科学家。此时国民党统治地区一片白色恐怖,特务活动猖獗,南京、上海等城市在大肆搜捕共产党和爱国教授、进步学生,一旦被发现为共产党工作有坐牢和被杀头的危险。但沈其益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上海、南京与香港之间,秘密联系了几十位富有正义感并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先到香港,再乘船北上大连,总共有四十多人。沈其益与北上的科学家抵达刚解放的北平,由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齐燕铭等同志安排接待。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同志亲切接见了沈其益,对他动员大批专家教授赴东北解放区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h3><h3>这四十多位专家、教授在随后的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其中有:光学家王大珩,雷达专家毕德显,物理化学家张大煜,水利专家李士豪,兽医学家胡祥壁,建筑学家汪坦,医学昆虫学家何琦,药理学家张毅,传染病学家魏曦,林学家周重光等。</h3><h3><br></h3><h3>下图为沈其益教授,他人生的96个春秋,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和农业发展事业。</h3> <h3>大师简介(来自大医微信公众号)</h3>

相关内容推荐

暕怎么读逝去怜恤甜腻腻最的成语我笔顺怎么写鏚怎么读傈僳怎么读观察的近义词是什么贪反义词鉴定的意思鹰化为鸠阜拼音辐怎么读亲字笔顺经字组词画卷是什么意思绽放的反义词瞬组词语掀的读音制作的近义词六六大顺是成语吗隗的拼音笉怎么读与怎么读损字开头的成语矣的组词甜蜜的反义词悄悄拼音大环境白条什么意思抓阄儿怎么读成群结队的近义词敌意是什么意思打卤馕dyspnea狗猛酒酸棘的同音字画卷是什么意思辨组词娇怎么组词中面赤神clavichord沉组词禾苗英语逆情telling组组词亲字笔顺满城风雨的意思一睹为快的意思肠套叠是什么意思厍的拼音机智勇敢大雁的拼音提学使从此近义词神笔画羊公碑雨的偏旁有哪些字恭送什么意思r的拼音出浴吓人的拼音百字拼音soggy挥戈返日霜凌玉连环观音斋安稳的近义词是什么冰淇淋拼音欲开头的成语档组词一气呵成揠组词钟字组词有趣的近义词稳怎么组词旅愁烨怎么读啻读音五光十色近义词菘的意思京是什么意思见人下菜碟马苋栩怎么读putter旺的成语冷字组词神情的近义词捻拼音赢弱长话短说爱你如初不菲走的笔画巢的意思羡煞旁人是什么意思恹恹欲睡的意思换约偌大的拼音见风使舵的意思是什么剪裁的拼音贝偏旁侧开头的成语郎的笔顺曹拼音tenet蔫儿坏甩字组词崮的读音哧怎么读沙棠顾组词沬组词标的拼音悉组词接近的意思顺祝商祺是什么意思最的组词独一无二近义词菊字组词monotony青翠欲滴的什么型的组词巷的部首incisor杜渐青蒜胡蝶梦带笔顺查繁体字九里松童的组词鼓励近义词愣住signor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意思sublet什么是面基迷罔昆的成语踹组词仙人掌拼音彼此是什么意思芸组词刻苦的近义词山高路远汪国真机智勇敢阵头深怎么组词翡组词偌大的拼音Flunk东西的拼音通组词赋能近义词暴的笔画混蛋扬名杼组词匆忙的近义词沃土川流不息的什么隐组词着急反义词当之无愧造句盆的部首花笔画敬启者optimist拟定的近义词魉字开头的成语揽是什么意思义利之辨伶伶俐俐历尽千帆挺字组词某的拼音生命的拼音绒毛的拼音黄了敕命是什么意思hottopic金匮之盟无所不包噬啮风流倜傥是什么意思庭的笔顺

合作伙伴

鱼水欢网络

www.tjwyj.com
www.imeiying.com
www.xm5656.cn
www.hz.bj.cn
www.7272w.cn
www.kmpower.cn
www.jsfengchao.com
www.kmpower.cn
seo.07yue.com
www.imcrd.com
zz.urkeji.com
dw.urkeji.com
kuai.urkeji.com
www.jsfengchao.com
www.andmedia.cn
www.seo5951.com
www.jsfengchao.com
www.haowangjiao.cc
www.fishftmyers.com
niu.seo595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