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写"愁"的诗词很多,它发乎人心,散于无形,目不可及,亦无法触碰,却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情绪呈现。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愁"。
李白的愁被计量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听起来都觉得此愁长且深切;李清照的愁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强烈的愁,动不动就要翻船了;张继的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与江枫和渔火作伴,深夜的孤寂难以诉说,道尽失意的愁。李煜的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亡国之痛,不堪回首,只觉得一直挂在心头。然而"不识愁滋味"的宋词君,虽然能读出诗词的愁,却品不出共鸣感,这时候秦少游着一袭青衫,夹一幅画卷,抚一枝红梅,在山水氤氲处携着他细细的忧愁走来,我读到了那一阕幽怨与爱恨情仇,再望一眼,似乎已心相知。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年少时的秦观英姿勃发、胸怀壮志,曾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但世事难测,不惑之年的他才刚中进士,不久就被卷入党争之中,随后颠沛流离,郁郁寡欢。才年过半百就逝于雷州。也正是这样曲折悲凉的人生,让秦观的词作浸润于泪水和忧伤之中,在离愁别恨的情韵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诉说一位当行本色的词人悲凉凄苦的一生。
清代评论家冯梦华在《宋六十一家词选》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私以为这是对秦观最直观简练的评价。伤心人,由词看出词人的心性,体现秦观词作高超之时又让人平添几分对他的怜惜之情。读这首浣溪沙,淡漠的忧愁随着淮海的词句萦绕心头。
薄寒漠漠之时等上小楼,清晨的阴郁像极了深秋,让人生厌。画屏上意境幽幽,淡烟流水轻盈静谧,跃然纸上。心绪有些散漫仿佛陷入迷思,此刻把眼光投向窗外,又是另一番天地之境:窗外如梦般轻盈灵动的花瓣正自由自在的飘舞,那无边无际的丝丝细雨好比此刻晨起时心头间的愁绪。再略略收回目光,缀着珠宝的帘子被随意的挂在小银钩上。到此叙述戛然而止,那清淡的哀愁却绵长的驻留于眉头心间。
全词大抵按照视觉的转移作场景转换,从上片来看,起调漠漠轻寒,闺中少女在这如梦似幻的寒春清晨中登上楼阁,即刻让哀婉萧索的气息弥漫开来。接着女子发出哀怨,怪这薄薄寒意仿佛带着深秋一般的凉意,没有直接表明厌恶、反感之意,'无赖'二字让柔婉的女子心性一览无余。似乎刚刚从梦中醒来,眼前之景飘渺似幻,似真似假。画屏上的幽然意境好似变成眼前的景象。恍惚中,淡漠烟雾萦绕着潺潺流水缓缓流淌,一切都笼罩在这清幽淡雅的氛围之中。词人融情于景,把自身哀愁迷蒙的心绪寄托于这轻寒春日之中,连那画屏上的淡烟流水也仿佛流淌着愁意,情景交融,让人为之动容。
兴许是周身围绕的凉气让女子清醒了几分,凝神之间,女子将视线转向了窗外,由此,一幅朦胧哀景幽然浮现。自在飞花轻似梦,可谓是传神之笔,将飞花和梦巧妙联系融合,独具一格。下一句无边丝雨细如愁对应,心间忧愁如这无边丝雨绵长不断。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皆著我之色彩。强烈情感的流露附着于他物之上,在这首秦观的《浣溪沙》中非常明显的得到体现。把抽象化的梦比作飞舞的轻花,将下不停的丝雨视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此刻的天地万物都因为这位闺中女子而染上一抹哀婉之情。带着如此哀婉忧思,这一刻的窗外春雨之景仿佛也在为我述说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
词人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准确传递到了读者心上,共鸣之情不自觉地溢出。最后回过神来,宝帘闲挂小银钩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看似突兀的结尾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时沉迷在这幻境之中,瞥见窗边珠帘挂在银钩上,似乎开始回神。一段缠绵悱恻的女子情思似乎渐渐平息。
如此柔婉精微的情感表达,可见秦观内心是多么的细腻敏感。王国维认为冯梦华所认为的"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唯淮海足以当之,《浣溪沙》中并没有意图刻画一幅清晰的寒春哀思图,而是用模糊的浅言淡语勾勒出细致的景物,轻寒、淡烟、流水、飞花、丝雨,让人不由自主形成画面,言有尽而意无穷。《人间词话》里有一则这样写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秦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全篇中所有的形容字没有一处用重笔,但也并非泛泛的眼前景物的记录。外表看来虽然极为平淡,而在平淡中却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他用最细腻精致的笔法和具体的景物揉合,把内心纤细精微、难以琢磨的情感表达出来。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感,情深意切,韵味悠长。
七巧玲珑心,淮海有之。
多说两句关于秦观的生平。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当年去徐州拜访苏轼,曾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但他的词风格却与苏轼大相径庭,东坡豪放,而少游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苏轼曾说他与柳永词风相似,便是这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所以又被称为"山抹微云君"。